尋蟻覓跡
Loading...

螞蟻特徵介紹

左邊箭頭 回上一頁

典型螞蟻外部形態重要部位示意圖:
Head頭部,Mesosoma中軀部,Metasoma後軀部,Petiole腹柄節,Postpetiole後腹柄節,Gaster腹錘部。

螞蟻的形態特徵:
螞蟻是多態性的昆蟲,因此不同的階級在外部形態上都有某些程度上的差異。而在分類學研究的部份,則大致以工蟻階級的外部形態特徵為主,以蟻后與兵蟻為輔,除少數種類外,雄蟻的特徵很少被利用在分類研究上。因此螞蟻形態特徵的說明上是以工蟻的特徵為主。螞蟻的外部可區分為頭部、中軀部、後軀部,後軀部包含腹柄部與腹錘部。

 

頭部

螞蟻頭部特徵簡圖:
fu觸角絲節,sc觸角柄節,pe梗節,ri觸角圈節,cl觸角錘節。

 

頭型

▶ 頭型:在頭型測量形質上較為重要的特徵為:(A)頭長Head length;HL);(B)頭寬(Head width;HW);(C)頭型指數(Cephalic index; CI=HW/HL);前兩特徵在對種之判別較為重要,因在同屬內不同種在個體大小上有明顯差異;而頭型指數多用於區分屬之差異。 螞蟻的頭型特徵是指頭部外觀形狀,以工蟻階級將螞蟻頭型約略區分為幾種模式。特徵狀態:橢圓形、圓形、三角形、矩形等。

 

大顎

▶ 大顎型式:螞蟻的口器是標準的咀嚼式口器,大顎的型式是分類上重要的特徵之一。螞蟻的大顎在不同種類會有不同的大顎型式,大部分的螞蟻大顎型式多屬於典型的三角型或亞三角型;第二類型是延長的三角型,為大顎前緣與側緣均延長所成另一種大顎型式;部分捕食性的螞蟻則具有線型的大顎,這類大顎類型的大顎基緣明顯延長,而大顎前緣則明顯退化。

 

觸角

螞蟻觸角簡圖:
螞蟻的觸角呈膝狀,觸角第1節為柄節(sc),第1節以後稱為絲節(fu),第2節為梗節(pe),末端幾節會較長膨大為錘節(cl),在柄節與錘節間為圈節(ri)。
▶ 觸角節數:在螞蟻雌性個體的觸角節數會因不同種類而有所不同。特徵狀態:12節;11節;10節;9節;8節;6節;4節。

 

觸角錘節

▶ 觸角錘節型式:螞蟻觸角的末端幾節往往會膨大而形成錘節,但組成錘節的節數也有所不同。

 

中軀部

螞蟻中軀側面觀簡圖:
mgb後胸側板線,mpl中胸側板,ms中胸背板,mtg後胸背板溝,mtp後胸側板,mgb後胸側板腺,or後胸側板腺孔, pl前伸腹節葉,pms前中胸背板縫,pn前胸背板,ppd前伸腹節,pr前胸側板,prs前中胸背板,ps前伸腹節刺,sp前伸腹節氣孔

 

前伸腹節刺

前伸腹節:前伸腹節在解剖學上是腹部第一節,但因與胸部癒合而較不易區分,可由前伸腹節氣孔(sp)與前伸腹節刺(ps)確定前伸腹節的位置。
▶ 前伸腹節刺:前伸腹節後緣有一對明顯的突刺。

 

中軀背面

▶ 中軀背面:
平坦:由側面觀中軀背緣較平;前胸背板與中胸背板癒合較難區分,此兩骨片間並無由縫線劃分。
隆起:由側面觀前胸背板隆起凸出,中胸背板呈小隆起於後胸背板溝之前;前胸背板與中胸背板明顯分離。

 

腹柄部

螞蟻腹柄節構造簡圖:
pd腹柄節柄部,pn腹柄節瘤部,ppt後腹柄節,pt腹柄節,sbp腹柄節下突起,w腰節。

 

腹柄節

腹柄部:螞蟻中軀與腹錘間有1節或2節分離的體節,稱為腹柄節(pt)與後腹柄節(ppt)。在解剖學上腹柄節是屬腹部第2節,腹柄節形態大致可分為瘤狀或鱗片狀部份;瘤狀則可再分為柄部(pd)與瘤部(pn)兩個部份。而後腹柄節則為腹部第3節,僅在部份亞科的螞蟻中才具有的特徵(如家蟻亞科)。腹柄部又可稱為腰節或腰部。
▶ 腹柄節數:
1節:中軀與腹錘間有1節明顯的腰節(腹柄節);腹錘第一節與第二節癒合完全或有一帶狀縊縮。
2節:中軀與腹錘間有2節明顯的腰節(腹柄節與後腹柄節),腰節的形狀與腹錘上各節在形態上完全不同。

 

腹錘部

螞蟻腹錘部側面觀:
a腹部節數,g腹錘節數,pt腹柄節,s螫針,sbp腹柄節下突起,st腹板。

腹錘部:螞蟻腹柄部之後如錘狀的構造為腹錘部,腹錘部是腹部第3到第7節(無後腹柄節) 或第4至第7節(具後腹柄節)。腹柄部與腹錘部則可合併稱為後軀部(Metasoma)。

 

螫針

▶ 螫針:位於腹部末端,多數亞科的螞蟻具此構造,例如針蟻亞科、家蟻亞科等;而在螫針退化的物種,即山蟻亞科與琉璃蟻亞科,則具酸腺孔(Acidopore)的構造,其中山蟻亞科的酸腺孔呈管狀突出,上著生剛毛;琉璃蟻亞科的酸腺孔呈縫狀開口。